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银行理财产品有哪些?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银行理财产品有哪些?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常见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有什么?他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在哪里?
银行理财产品种类一直以来都比较丰富,根据资管新规的净值化转型要求,银行理财产品可以分为净值型理财产品和非净值型理财产品。
非净值型理财产品
非净值型理财产品曾经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类型,也叫做期次型理财产品,主要有三个主要特点:1、有固定的投资期限;2、按次持续发行;3、***用预期年化收益率的概念,理财产品的收益公式为:
收益=本金*预期年化收益率*期限/365天
投资期次型理财产品主要有一个注意事项,也是期次型理财产品的不足之处:募集期。
产品募集期间购买理财产品,在产品成立之前只能取得活期收益, 募集期越长,理财产品获得的实际收益率就越低。 同时理财产品到期和新购理财产品之间也有空窗期,对投资者的收益造成不利影响。
净值型理财产品
净值型理财产品是目前银行在售理财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,净值型理财产品最大的特征就是没有预期收益率的概念,投资者的收益完全取决于理财产品净值的增长。目前净值型理财产品常见的有两种类型,分别是封闭式净值型理财和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。
01 封闭式净值理财产品
封闭式净值型理财产品与期次型理财产品一样样有募集期,会给投资者造成不利影响。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收益的计算方式。收益率***用业绩基准的概念,仅作为投资者收益的参考、并非实际收益率。收益率,仅是银行根据过往业绩提供的参考收益率。
02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
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与封闭式净值型理财主要有三个区别:
1、开放日: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没有募集期、只有开放日,可以按日、按月、按季开放。投资者只能在产品开放日购买或者赎回理财产品;
2、产品期限: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期限很长,根据产品合同可以是10年甚至是永久存续。投资者购买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,***如不赎回理财产品就会持续运作,可以避免理财募集期的损失。
3、收益到账方式:封闭式净值型理财产品一般在产品到账后会将本息转入投资者账户,而开放式理财产品的收益持续体现在净值的增长上,只有在投资者手动赎回的时候才会将本息转入投资者账户。
以上就是我的分享,码字不易,可爱的读者都要关注支持@私行小学徒呦!
朋友们好,银行的理财产品丰富多彩,而且与时俱进,不同的理财产品各有优势当然也有它的不足。
今天就和朋友们分享一些,常见的大众化银行理财产品,及其优势和不足,以便朋友们更好的选择适合的产品。
首先,来了解银行自营的理财产品:
1,活期理财类。这类产品,优点是:可以相对灵活的申购赎回,而且对资金量的限制较少,适合大额活期理财。基本上都属于低风险,甚至PR1极低风险,正规可信安全性高。不足也很明显,相对于一些货币基金可能要收取手续费,管理费。目前收益率,略高于货币型基金,多在2.8%~3.2%之间。
2,净值定开型理财。可以理解为,长期滚动,定期开放型理财产品。优点:既节省精力,又相对灵活,大多属于中低风险,净值比较直观,排除了预期的人为干扰因素。不足是:不像以前预期收益产品那样可以相对,容易的预期,期的收益。目前收益率在3.8%~4.5%之间居多。
3,特色类理财。不同银行各有自己的特色理财。
例如有的银行有抗通胀型理财,有的有养老的理财,还有一些中低风险,债券型理财等等深受欢迎。
小结:银行自营的理财,主要集中在中低风险类的,定期,活期,适合大众化理财。
其次,来了解,一些,银行代理合作的理财产品:
1,国债。
国家债券,面向居民的通常由银行代销。优点:门槛低100元起购,票面利率高三年期可达4%,五年高达4.27%。安全性好,兼具一定流动性和灵活性。不足是发行数量和期次有限,暂时无法满足市场的迫切需求。
2,保险理财。有保险公司在银行大厅销售,优点10分突出,保障加分红加收益,一举多赢。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周期较长,通常需要3~5年,中途不宜退,出流动性略低。
小结:银行代理的理财产品,也各有特色。
最后,来做总结分析:
银行的理财产品主要分为两类,自营的和代理合作的。
自营的主要以中低风险为主,收益中规中矩,购买咨询便捷,正规可信。
而代理合作的产品,较为丰富,例如国债,银保产品,以及一些其他基金等等。各有特色,丰富了投资人的选择。
一、短期理财:
【1】银行存款,1年期1.5%
【2】货币基金类,如余额宝,年化2.5%左右
【3】银行代理的理财产品,年化2-3%左右
二、中期理财
【1】银行大额存单3-5年,一般20万起,年化收益率3-4%
【2】5-10年国债,3%左右
三、长期理财
【1】保险年金,目前4%终身复利,即将降至3.5%
监管约谈六大行,以后银行理财要怎么买?
银行理财要变天?怎么变?8月25日,有消息称中农工建交邮储6大国有银行被召集开会,议题与理财产品有关,监管要求从9月1日起,6大行的理财产品将换一种估值方法,从之前的“摊余成本法”过渡到“市值法”。虽然6大行谁也没对该消息予以确认,不过从近三年资管新规给出的过渡期限来看,理财变天是迟早的事。
那么“资管新规”到底是怎么要求的呢?这一变化对普通客户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?
首先,“资管新规”的来龙去脉
“资管新规”这个词已经不新鲜了,2018年4月27日,央行、银保监会等4部门联合下发了资产管理指导意见,业内称之为“资管新规”。
具体到银行理财领域,“资管新规”到底规定了个什么事呢?简单地说就是银行理财不允许承诺保本了,即打破刚性兑付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去银行买理财,大堂经理往往会承诺保本,收益率也是固定的,在很多人眼里,银行理财与存款没有什么区别,都保本,而且利息还比存款高。
新规虽然发布了,但市场上存量的保本理财产品还有几十万亿,如此庞大的规模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整改完毕的。于是,监管部门设置了2年的过渡期,即要求各大银行在2020年年底之前仍然可以发行保本理财产品,同时对存量保本理财产品进行整改,到2020年年底之后就不再允许发行保本理财产品了。
按说2020年12月31日是最后期限,但考虑到银行需要时间进一步提升新产品投研和创新能力,于是监管部门再次将过渡期延长一年,即延长到2021年12月31日。
距离最后期限还有4个月的时间,银行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整改和产品创新,但风云突变,25日监管约谈6大行,约谈内容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改变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,说白了就是不能承诺理财产品保本了。
那么估值方法的改变为何就会导致“不保本”呢?对理财客户又有哪些影响呢?
从“摊余成本法”到“市值法”:
之前的理财产品为什么保本?
之所以“保本”,是因为长期以来银行对产品的收益计算***用的是“摊余成本法”:我们都知道,理财产品是有期限的,比如1年期、3年期,最终总收益可以通过之前的案例大体计算出来,比如100亿规模的某理财产品用于某房产开发项目,预计1年后的总收益是10亿元,那么该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是10%,某理财客户认购了100万元,1年后的收益就是10万元。
“摊余成本法”的特点是把计算收益的时间期限拉长了,得出的收益率是“平均收益率”,所以敢承诺保本,但“摊余成本法”用于理财产品真的科学吗?其实并不科学:
我们都知道,凡是理财产品,底部都挂钩一个“项目”,这类项目可以是权益类的投资,比如将汇集起来的资金交给基金公司或机构,用于购买基金、炒股、进行股权投资等等;也可以用于实体经济投资,比如投资房产开发项目、投资能源项目等等。
无论是用于金融产品的投资还是用于实体经济的投资,都会存在一个问题:总市值是随时变动的,今天可能盈利、明天可能亏损,谁能保证投资期限结束后一定是盈利的?总市值一定是大于投资前的总市值?所以“摊余成本法”并不适合对理财产品进行估值,特别是不适合风险等级高的理财产品。
在此大背景下,“市值法”就应运而生了,“市值法”与“摊余成本法”最大的区别就是缩短评估周期,每天都对总市值进行评估,有点类似于我们购买的基金产品,“今天亏、明天赚”是常有的事。目的就是让客户随时可以看到市值变化,提高风险意识,对盈亏有一个基本的概念,而不是通过拉长评估期限的方式消除或弱化客户的担心。
可以这么说,之前“摊余成本法”有意掩盖了理财的风险,实际上总市值是在不断变化的,某一天可能亏损率达到10%、20%了,但银行不披露,客户也看不见,看见的只是最终结果;而现在的“市值法”是按天披露市值,盈利就是盈利、亏损就是亏损。从这一变化来看,之前的银行理财产品类似于银行存款,而之后的理财产品就有点类似于“公募基金”了。
至于“以后理财产品怎么买?需要注意什么?”这个问题,首先当然是把风险性考虑在第一位,不喜好风险的朋友买一些底部挂钩债券、银行存款、低风险金融衍生品的产品就可以了;对于某些风险较大的产品,比如挂钩房产、过剩产能项目的产品,除非你追求的是高收益,否则真的没有碰的必要。
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从“保本”到“不保本”是客户“吃亏”了,实际上监管这么做是有其道理的,目的就是为了充分揭示风险,否则几十万亿元的理财产品暴雷,那么受伤害的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了。
对此,大家怎么看?欢迎留言交流;
码字不易,给点个赞、点个关注吧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有哪些?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银行理财产品有哪些?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